各位师生注意啦!
近日,光谷同济医院报告,东湖高新区发现 1 例由佛山输入的基孔肯雅热病例,目前该患者已转入金银潭医院。截至目前,湖北省已有 2 例输入病例,分别在东湖高新和荆州松滋。
为保障大家的健康,各街道已加强灭蚊工作,在此也提醒各位做好自我防护,尤其要注意防蚊叮咬。下面就为大家科普一下基孔肯雅热的相关知识。
什么是基孔肯雅热?
“基孔肯雅热” 一词源于坦桑尼亚南部基马孔德语,原意是 “变得扭曲”,形象描述了感染者因严重关节疼痛而弯腰的样子。该病毒约 500 年前起源于非洲,主要通过感染病毒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,目前尚无一人传人的报道,而这两种蚊子也能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。
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,主要流行于夏秋季,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。其潜伏期一般为 2 至 12 天,多为 3 至 7 天,患者发病后 2 至 5 天内会产生高滴度病毒血症。多数患者病情较轻,通过合理饮食、休息可自行恢复,症状较重者则需到医院接受对症治疗。
临床表现有哪些?
1. 发热:通常持续 1-7天,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疼痛、恶心、呕吐等。
2. 关节疼痛:出现时间早(70%患者为首发症状),多关节受累,对称性分布,可伴晨僵。远端关节更好发,腕关节、膝关节、踝关节、指关节等小关节可出现疼痛,通常1~3周缓解。
3. 皮疹:发病 2 - 3 天后可能出现皮疹,多为斑丘疹,可出现在四肢或全身,一般 3 - 5 天退疹。
整个病程通常持续 5 - 7 天,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较轻,少数可能出现长期关节疼痛(持续数月甚至数年)、心肌炎、脑炎等并发症,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。
治疗原则是什么?
1. 基础护理:多饮水,清淡饮食,保持膳食平衡,充分休息。
2. 症状缓解:降温以物理降温为主,体温超过 38℃可适量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,同时它也能缓解疼痛;中重度关节疼痛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疼药物,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及布洛芬、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(可能增加出血风险)。出现皮疹时,要避免抓挠,可口服抗组胺药物或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。
3. 就医提示:若出现发热、关节痛、皮疹等症状,尤其是有疫区旅居史,应及时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,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,早期干预可缓解不适。
4. 隔离措施:对于起病7天内患者原则上须采取住院防蚊隔离措施,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,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超过24小时后解除防蚊隔离。
防控措施要做好
1. 防蚊灭蚊:居家时,家庭应安装纱门、纱窗,使用蚊帐,适时用蚊香、灭蚊拍、防蚊灯灭蚊虫,定期清理卫生死角;户外时,清晨和傍晚是蚊虫活跃高峰期,外出要穿浅色长袖衣裤,裸露皮肤喷涂含避蚊胺、派卡瑞丁或者驱蚊酯成分的驱蚊剂,避免在树荫、草丛、集水区等蚊虫密集处久留。
2. 环境清理: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种闲置的可积水容器,如花盆、缸罐、可积水的垃圾等;种养的水生植物每隔 3 至 5 天换水、洗瓶、清洗根须;及时清除各种垃圾,露天区域可按需喷洒灭蚊药物。
做好防护,远离疾病困扰!